参加汉语教师理论课培训(6课时 跨文化交际和礼仪),掌握不同国家有趣的风俗、掌握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知识。
正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跨文化交际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跨文化交际主要研究内容
文化通常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而不是个人的行为。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最重要的内容。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扩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
1,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非语言交际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包括体态语、 副语言、 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 体态语: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
- 副语言(伴随语言):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
2, 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 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区别
- 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 语言交际: 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
3, 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
1)眼神
- 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女人比男人更重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 眼神还对对话轮转换起调节的作用。
2)手势
- 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即使在同一民族中, 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
- 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势。
3)身势
- 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讲话时动作较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北欧、英美人动作较少,幅度也较小。中国、日本、朝鲜人也属于动作较少、幅度较小这一类。
- 上课坐姿,中国强调集体、纪律、合作。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
- 姿势与地位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姿势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面部表情
- 民族种族存在区别,不同民族表达感情的方式和程度存在着差异。
- 美国人的面部表情比亚洲人多,比拉丁美洲人、南欧人少。
- 在亚洲人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区别。日本人认为中国人的感情比日本人外露。
- 男人更倾向于掩盖感情,而女人更外露。
- 美国人认为笑表示高兴、情绪高昂或认为某件事很滑稽。日本妇女因为慌乱或尴尬而笑。
5)服饰
- 服饰的功能:舒适、保护遮羞、文化展示。
- 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越来越大。
- 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场合与服装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4. 触摸
- 触摸5种分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
- 文化可划分为“接触性文化”( 气候暖和的国家)与“低接触文化” (气候寒冷的国家)。
- 英美人对于身体接触十分敏感,通常都极力避免。
- 泰国孩子的头绝对不能抚摸。
- 西方国家,拥抱是一种礼仪,接吻也只是面颊触碰一下。
- 中国教师在美国感到最难适应的是体触、接吻、拥抱。
5. 时间观念
- 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即使同一民族同一国家,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仍抱有不同的看法。
- 单时制的人们(北美、北欧、西欧、中国)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他们强调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
- 多时制的人们(拉丁美洲、中东)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
6. 对空间的使用
1)领域性
- 人也有自己的领地(在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坐的椅子或习惯呆的位置)
- 人们在领地被侵犯时,一般都宁愿转移,也不争斗。
2)个人空间和体距
- 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
-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
- 个人之间的距离:
亲密距离(6-18英尺)
个人距离(近者1.5-2.5,远者2.5-4)
社会距离(近者4-7,远者7-12)
公众距离(12-25,公众领袖30英尺)
- 中国人的体距比西方人的体距要小。
3)对于拥挤的态度
对外汉语教师 国际汉语教师 对外汉语老师- 英语国家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传过去有所顾忌,双手开路,说抱歉,往往不愿意用身体去挤。
- 中国人安于拥挤的情况。
4)位置安排
- 宴请活动中,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边,次重要的安排在主人的左边。如果女主人在场,次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她的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