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24日黄昏,残阳如血。
肥东青龙厂褚老圩村外的广场周围,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新四军战士,他们全都神经紧绷、充满警觉,像要有什么大事发生。
叶挺军长在会场徘徊,他不时看看怀表,右手紧按腰间的手枪,显得也很紧张。6时许,他大手一挥,新四军四支队的司令员高敬亭被押了上来。
叶挺从手中拿出一封蒋介石发来的电报,念了一遍,然后对高敬亭说:“高敬亭,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高敬亭听了,不但没有恐惧,反而十分镇定。他神情凝重,挺直腰板,向叶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等待着枪声响起。
一声清脆的枪响,这位支队司令员就这样倒下,栽倒在他战斗过的那片土地上。
不久之后,身在延安的毛主席闻讯大惊。了解到高敬亭被杀的原因,伟人长叹一声对秘书说:“其实,高敬亭是可以不杀的。”
由此可以判断,处决高敬亭的决定,不是经主席批准的。
当时,新四军有四个支队,支队司令员是我军高级将领,粟裕当时也只是支队副司令员,按说只有党中央决定他们的生死。
是谁如此大胆,不经过党中央,擅自处决高敬亭?这一切,还要一起叛逃事件说起。
1939年6月中旬,新四军第四支队接到新四军总部的命令,立即离开大别山开赴皖东。接到命令,部队立即开始行动。可是在两天后,却从四支队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富带着几十个官兵跑到了国军李品仙那里,登报发表声明,叛变了。
得知消息,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人深感不安。他们担心这样下去,整个四支队都会出大问题。
最后,他们得成共识,必须解决高经亭,才能挽救这支部队。
高敬亭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只有枪毙他,才能挽救四支队?
1929年,鄂豫皖特区成立大会上,一个年轻小伙子高票当选苏维埃政府主席。
在热烈的掌声中,小伙子满脸通红,激动地说:“我一定要干出样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这个小伙子,叫高敬亭。当时他只有23岁,但已经参加革命三年。
事实证明,高敬亭确实是个人才。他一天军校也没有上过,但是有军事天赋。红军开始长征后,留守在南方红军全都被迫放弃根据地,上了大山,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总的来说,他们的环境艰苦,部队没有发展壮大,只是在苦苦支撑。
比如傅秋涛所在的红16师,最盛时期有5000人,因为受到国民党军队“围剿”和封锁,被多次打散,曾经三次组建,到1937年只剩下400多人。
师领导跳崖的跳崖,牺牲的牺牲,叛逃的叛逃。
同样是遭到国民党的疯狂绞杀,但是高敬亭领导的这支红军却一枝独秀,写下传奇,为人称道。
红军长征的时候,他领衔的红28军(1935)当时只有1000人。
该军战斗力并不强,因为它是由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西征后留下的部分人员和当地自卫队成员组成。如果跟红16师相比,红28军差得太远了。但是他们交出的答卷,却让人咂舌。
在此后不到3年里,他们战败了国民党10多万军队,成功粉碎了他们的“围剿”。期间,国民党军队换过3任总指挥,全都灰溜溜离任。最后一任总指挥最为厉害,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国民党将领卫立煌。
国民党将领中,卫立煌绝对是个人物。他出生于合肥,这里地灵人杰。周瑜、丁汝昌、刘铭传和李鸿章的诞生地,李克农、张治中也出生在这里。非蒋介石老乡的卫立煌,在北伐的时候,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14师师长。到了1927年10月,他已经是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
1928年,卫立煌更是升任南京卫戍副司令。1930年,卫立煌就任第十四军军长。
这足以说明,卫立煌是个很有军事才华的将领。如果不是战功卓著,不能晋升如此之快。
卫立煌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奥秘是他的手下多来自安徽,属于子弟兵,跟当年的湘军和淮军一样。子弟兵最大的好处,就是上了战场之后,齐心协力,战斗力爆棚。因为能征善战,卫立煌成为蒋介石的心腹,列为五虎上将。
这五位上将,都有自己的特点:陈诚是"干将",顾祝同是"忠将",刘峙是"福将",蒋鼎文是"飞将",卫立煌则是“虎将”。
看清楚了吧,顾祝同、陈诚他们并不是最能打,只有卫立煌才善于用兵。但是所向无敌的卫立煌,在大别山却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卫立煌指挥10多万正规军,还有30多个县保安团,跟高敬亭的千余人红军进行较量。为了防止高敬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下令修筑8万多座碉堡,建立了40多条封锁线。而且他召集智囊团,绞尽脑汁,研究出来"驻剿"、"围剿"、"追剿"三大战术。
总之,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用的战术,他都用了;蒋介石没用的战术,他也用了。
但结果却是高敬亭的红军依旧活跃在大别山一带,不时骚扰敌人。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敌人刚在报纸上大肆吹嘘,他们将红28军全歼,说"高敬亭被击毙",第二天就被啪啪打脸,国民党一O二师遭到高敬亭部的偷袭,损失一个团。
卫立煌彻底泄气,只能改变战术,悬赏十万大洋要取高敬亭的人头。赏金之多,超过了当时很多我党领导人。
总之,在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中,别的根据地打得非常艰难,唯有高敬亭的28军打得比较顺畅,创造了奇迹。他领导的队伍不但没有减员,反而发展壮大。在新四军组建之初的四个支队中,他领导的四支队兵力最多。
陈老总率领的第一支队,兵力2300余人。张鼎丞、谭震林率领的第二支队和张云逸领军的第三支队人数相等,都是2100余人。
而高敬亭的第四支队,兵力最多,达到3100余人。因此说高敬亭是游击专家,恐怕没有人反驳。
高敬亭不仅在土地革命时期战功卓著,在抗战时期也名震大江南北。在被处决之前的那年,他率领的四支队在抗日战场上表现依旧抢眼,战绩也是新四军4个支队最佳的。
1938年2月中旬,新四军第四支队正式宣告成立。高敬亭担任司令员、参谋长为林维先、政治部主任由萧望东担任。1938年3月初,第4支队各部在皖西霍山县会合,纷纷开始了向日伪军的“亮剑”行动。4月,四支队挺进皖中的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日军的噩梦开始了。5月12日,蒋家河口战役打响。这是一场伏击战,四支队二营对阵日军守备队,结果日军20余人被消灭,四支队无一伤亡。
蒋家河口战役是四支队开赴敌后进行抗日的第一仗,也是新四军进入敌后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它拉开了新四军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军心。
一个月间,四支队共进行了12次战斗,毙敌四百余人,缴获枪支汽车无数。这些胜利不只是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对武汉的特别军事行动,而且用铁的事实驳斥了汉奸们的“亡国论”。
在打击日军的同时,四支队还对皖北、皖中一带的汉奸土匪进行打击,共歼灭反动武装分子2800余人,缴枪1500多支,开创了皖中、皖东敌后抗战的新局面。到1939年夏天,新四军总兵力约为2.9万人,四支队就占了三分之一还多,达到一万余人。
就在高敬亭踌躇满志,带着将士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杀得日伪军心惊胆战的时候,他的人生之路却突然走到尽头。
那么,叶挺为什么要杀高敬亭,毛主席为何说“不杀可以”?
毛主席既然不同意杀,高敬亭为何还是被杀?
罪名一:错杀同志。
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高敬亭远离党中央和毛主席,孤军奋战在敌后,长期独揽军政大权,权力不受制约,很自然地养成“一言堂”的作风,很多同志被怀疑通敌,被错杀。
这条罪名应该没有多大疑问,在敌强我弱,形势极其复杂,国民党特务组织对红军进行各种形势渗透的情况下,高敬亭神经紧绷,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进行反特,难免会做出错误判断。
这样的情况,不只是红28军发生过,其他根据地包括延安,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但是那些责任人都没有生命之忧,为何高敬亭一定要死?
罪名之二:无组织无纪律。
由于南方游击队长期脱离党中央,很多方面都跟不上形势。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央派出了一批军政人员到新四军各个支队工作,派到第四支队的主要领导干部是郑位三、肖望东等。
其中郑位三不但是黄麻起义领导人,还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鄂豫皖地区威望很高。而高敬亭则参加过黄麻起义,也算是郑的下级。
根据延安的安排,郑位三到第四支队任副司令,相当于是政委。因为国军中没有政委,作为国军一支的新四军也不能违规。
肖望东被派到四支队,任政治部主任。
结果,郑位三一到,便指出了高敬亭过去犯下的错误,这引起了高敬亭的强烈不满。
在高敬亭看来,红28军经过千难万险,最终内部生存下来,本身就值得肯定。现在是大敌当前,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抗日上面,你怎么在这时候翻旧账?
这一来,二人的关系搞得很紧张,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郑位三无奈,只好和萧望东到皖西地方党组织任职。
之后,党中央又派戴季英到四支队。戴季英也参加过黄麻起义,也是鄂豫皖根据地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为革命作出很大贡献。
但是他的性格也很强势,担任74师政委的时候,犯过跟高敬亭一样的扩大化错误。到了陕北之后,他还亲自误杀了我地下党,杨虎城手下的一个旅长张汉民。
不仅如此,戴季英还曾经把矛头对准了陕北根据地的领导人刘志丹。毛主席曾经批评戴季英,在红军中开展杀头“像割韭菜”。对戴季英的到来,高敬亭充满警惕,也很抵触。
而戴季英到了第四支队,虽然担任的是政治部主任,但毕竟是延安派来的,说话时自然气粗一点。
这让高敬亭产生一个错觉,认为是中央对自己不信任,才派戴来监视自己。
二人的矛盾,终于因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富的事情爆发。
杨曹二人存在生活腐化,私设小金库,贪污战利品的问题。高敬亭得知后,主张立即撤职。获得了军政委员会其他成员的一致赞成。戴季英却不同意,怕影响部队稳定,主张进行批评教育,给二人改错的机会。
结果杨曹二人并没有改错的意思,反而在5月20日趁机逃到桂系李品仙部,还带走了2个装备精良的警卫班。
杨曹叛逃后,形势突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召开干部大会,批判叛变的杨曹。主持会议的戴季英却把矛头对准了高敬亭,说他用人不当。
高敬亭听了觉得很委屈,撤销杨曹职务的主张本就是自己提出的,阻挠的恰是你戴季英,怎么到现在都成了我的错?但是他的辩解苍白无力,前来巡视的叶挺、张云逸认定高敬亭有问题。
郑位三和戴季英都是延安派来的,代表党中央,而高敬亭不服从他们,还进行对抗,这就让上级对他感到有一定不满。
罪名三:违抗军令。
根据新四军总部的命令,第四支队要东进抗日。军令如山,高敬亭应该服从。但高敬亭在大别山经营多年,已经对这里有了感情,不愿意放弃这块根据地,把用无数战友鲜血换来的成果交给国民党。
因此,高敬亭接到命令后迟迟不动,延安方面对此非常不满,命令新四军军部催促高敬亭东进。
为此,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专门来到江北,当面给高敬亭施压,但没有取得效果。无奈之下,张云逸带着第八团以及江北游击纵队先行东进,以此促使高敬亭跟随。7团和9团也跟着行动了,但是他们到达淮南铁路一带时,却停下脚步,打算依靠大别山,在怀宁一带建立根据地。
高敬亭为何不想离开?主要除了不想把辛辛苦苦建立的根据地丢下,还对在平原地区开展对敌斗争信心不足。
毕竟他们跟国民党斗争多年,依靠的就是山岭起伏的大别山,对平原作战心里没谱。
不管什么原因,高敬亭屡次抗命,是我党纪律所不允许的,这引起上级领导的强烈不满。在1939年4月,中原局的书记朱理治就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提出应该解决高敬亭问题,不能再拖。
电报中,他提出了三条办法,一是让他到延安学习,而后根据情况再让他担任适合的职务;二是将其提拔为江北指挥部副指挥,把四支队让别人指挥;三是一撸到底。
从朱理治的电报不难看出,他认为高敬亭本质上不错,没有大问题,经过教育之后仍可委以重任。
但是在杨曹叛变之后,形势便急转直下。叶挺、张云逸等人认为,如果不对高采取果断措施,四支队很可能出现不测,后果不堪设想。在请示了军部之后,二人决定将高敬亭逮捕扣押。
1939年6月20日,项英以反党、反中央和可能率部投敌的罪名,同时分别向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军事当局发出了“拟枪决高敬亭”的电报。
蒋介石很快回电:“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试想高敬亭本就是卫立煌、蒋介石的眼中钉,他们做梦都想拔掉且未能;如今新四军那边主动请示处决,他们求之不得,肯定是做梦都笑出声。
而延安方面的回电,却因“技术原因”姗姗来迟,这是目前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收到时,高敬亭已经被处决。
6月21日,正在舒城养病的高敬亭接到命令,到下塘集开会。接到命令,高敬亭想都没想,与妻子和不满周岁的女儿告别,来到了指定地点,
高敬亭一进门,看到的是满面怒容的叶挺。他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两边冲出来的战士缴械。
1939年6月24日上午,在经过三天批斗后,高敬亭在青龙厂被枪决,年仅32岁。
主席得知后,为何说可以不杀呢?
在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叶挺是杀高的执行者,但应该不是决策者,作为一个党外人士,他是无权做出如此重大决定的。因为高敬亭对党是忠诚的,对他的所有指控,即使全部属实,也不是杀他的理由。
经过教育,高敬亭是可以改正的。
总之,高敬亭没有投敌,也没有投敌打算,不属于敌我矛盾,除了处决,还有别的选项。
让敌人闻风丧胆,处心积虑要消灭的我军战将,却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之下,实在是令人遗憾。
当时之所以要紧急处决高敬亭,是因为他威望太高,唯恐因为将其撤职之后,影响四支队的整体稳定。
在新中国成立后,郑位三也承认:“当时研究得不够,实际上,关起来教育两年更好一些....”
后来任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的徐海东也说:“敬亭同志的问题是认识问题,而不是什么反革命问题。”
在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在跟新四军代表谈话时,问道:“那个高敬亭,不杀头可不可以?”
对方肯定地回答:“应该可以”。
听完这句话,毛泽东神情凝重地点了点头。
觉得高敬亭是被错杀的,还有高敬亭的后人,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在奔走,希望重新调查高敬亭一案。
1975年11月30日,伟人指示,重新审查高敬亭一案。1977年4月,总政终于给高敬亭平反。这一决定虽是姗姗来迟,但也足以告慰高司令员革命的一生。